大兴三八果园西瓜种植面积,大兴三八果园西瓜种植面积多少亩
清朝时期,军队的火器装备水平如何?
满清火器部队的出现时间,无确切记载确认。不过,皇太极进攻北京城的时候,满清军队中就已经出现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队。
清朝初期,满清刚刚入主中原,统治不是很稳固,因此清朝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火器发展。特别是,康熙皇帝也比较开明,引入了很多西方科学理论使得,清朝的火器装备有了很大的发展。火炮的射程更远,威力更大,命中率更高,火炮种类也更加丰富。
康熙二十九年(1690),清军与准噶尔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之战,战争双方都大量使用了火器。噶尔丹军作战远距离主要依靠火枪,贴身时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。但清军却缺乏应对火器的经验,康熙帝意识到了这一问题,于第二年,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营。
这一时期,清朝火炮主要有一下几中:
1.子母炮: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,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,故称子母炮。又有纯铸铁和铸铁镶木把之分,前者利城防,后者便野战。靖海将军施公琅征讨台湾,的战船上就装备了,可以击沉战船的大型子母炮。
2.神威无敌大将军炮:炮重1137千克,炮身长2.48米,口径110毫米。筒形炮身,前细后粗,上面有五道箍,两侧有耳,尾部有球冠;火门为长方形,每次发射装填1.5~2千克火药,炮弹重3~4千克。具有,弹道低、射程远、杀伤力大等优点。
3.武成永固大将军炮:清康熙年间,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,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。该炮重3公吨、炮长310 公分、口径12.5 公分、用药5 斤、生铁炮子20 斤。
4.神功将军炮:炮身长7.1尺, 口外径2.7寸, 口内径1.5寸,前后共五道箍,安有准星、照门、口箍,此炮置于平板三轮车上,尾部有螺旋铁柄,用以调整和固定俯仰角度。
5.神威将军炮:长约2.2米,炮管口径约110毫米,重195公斤,属于轻型大炮,通常装在双轮炮车上使用。射程大约是400~500米,可装火药250克。
6.铁心铜炮:清前期制轻型火炮。铜铸炮体,内镶铸铁管心。前装,滑膛,发射铁弹。有瞄准装置。铸有炮耳,以支撑与平衡炮身,亦便于调整射击角度。炮膛底部有火门,用火绳点火,载以四轮炮车,便于运行与施放。
7.制胜将军炮:该炮重五百斤, 长五尺一寸,膛口二十四分,用铁弹三斤,火药一斤八两;有重三百六十斤者二位,各长五尺,用铁弹二斤,火药一斤。
8.威远将军炮:类似现代的榴弹炮,射程远、火力猛、威力大。且是轻型火炮,轻巧灵便,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,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。
清朝中期,满清的统治逐步稳固,再加上清朝统治者对***的猜防之心也对火器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。同时,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,大兴文字狱,大规模毁书、***,明朝留下的《武备志》《火攻挈要》等一系列军事书籍相继成为***。
这导致清朝中期,清军装备的火炮依旧是:武城永固大将军炮、神功将军炮、制胜将军炮、威远将军炮、奇炮等,种类虽多,但基本都是清初大炮的衍生型火炮,直至***战争前仍然没有大的改进,甚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出现了倒退现象。
嘉庆四年(1799 年),清廷下令将 160门明朝遗留下来的神枢炮改为得胜炮,结果改造后的得胜炮射程还不到百步,居然比原来的神枢炮射程还近。
清朝前期和中期,单兵火器主要装备--鸟铳。鸟铳,又名鸟嘴铳;由枪管、火药池、枪机、准星、枪柄等组成,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***。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,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,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***射出,杀伤敌方人马。
到***战争爆发前夕,清朝军队的火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,甚至还不如明朝。根据《清实录》和《筹海初集》等资料记载,***战争爆发前的清朝水师还装备有明朝初年的碗口炮,而这种装备明朝晚期时明军都已经不用了。
***战争之后,落后中国则开始了一段黑暗的时光。
就到这里,各位对此,是否还有其他高见?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,一起来探讨。
喜欢的朋友,别忘了点个赞,还有“关注”!!!
可以说,清军的火气装备水平是非常高的,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,都要远远的强过了之前的明朝。
其实自从萨尔浒之战后,八旗军便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,此后但凡是战争,八旗军必然要缴获明军的火器。不过当时后金尚不能自主生产火器,所以对于火器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小心,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。
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之后,皇太极意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威力,之后他便出高价招聘明国的火炮工匠,终于在1631年自主造出了第一门红夷大炮。1633年,孔有德降金之后,将大量的红夷大炮和火炮工匠带给了后金。1635年,沈阳成立了第一家铸炮厂。1640年松锦大战时,清军的火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明。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662年清朝一统全国,基本上每一场硬战都有火枪火炮的身影。
可以说战争是推动武器进步的关键因素,由于康熙年间到乾隆初期,大清时长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战争,因此这段时期的火器发展仍然是比较迅速的。尤其是康熙时期,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主导的火器改革,对日后清军的火器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康熙初年,清军基本摒弃了所有的火门枪,开始全军装备火绳枪,也就是兵丁鸟枪。区别于明代的鸟铳,清朝的鸟枪在形制上更接近欧洲的火绳枪,而不是日式。火绳枪在八旗军中的比例高达了70%,在使用上***用了略胜古斯塔夫方阵的九进十连环阵,这是一种专门一拖火枪齐射的威力来取胜的阵型。
在火炮方面,清军也有着不小的突破。平三藩时,清军开发了小型的“神威将军炮”,按照欧洲的火炮标准,这大抵是6磅步兵炮的水平。***和抗击沙俄时,又开发了中型的“神功将军炮”,火力基本符合9磅步兵炮的水平。康熙二十八年,南怀仁又利用中国的铜铁混合铸炮技术,制造出了大型的“武成永固大将军炮”,其水平大致到了12磅步兵炮的标准。征讨准格尔前夕,南怀仁还同戴梓改良了臼炮,发明了冲天炮,也就是“威远大将军炮”。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榴霰弹炮。
雍正至乾隆年间,清军引入了西亚的重火枪技术,即赞巴拉克火绳枪,并大规模的装备于八旗军,取代了八旗的兵丁鸟枪。乾隆初年随着对准格尔和西北其他战事的白热化,轻型火炮方面又有着新的发展。像回炮、抬炮、九节十成炮等等。也是因为清军对火器的过度依赖,造成了清军近战素质极差,以至于皇帝不得不以“以满州夙重骑射,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,有马上枪箭熟习者,勉以优等”来约束八旗军勤练军操。
不过从乾隆中期开始,因为清军此前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以大清获胜结束,再加上战争规模减小,还有地缘位置远离欧洲战争频发区,所以火器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。不过慢也不是不发展,嘉庆年间,清朝人已经发现自己的铸炮技术相比西方有了差距,而又没明白如何通过技术来弥补,于是乎就***用从澳门购炮的手段来获取新式大炮。
1843年英参战军官宾汉出版着作《英军在华作战记》中云:虎门之战,“旧炮台上架着12门大炮,其中4门乃是两年以前从澳门当局买来的葡式的,可放68磅炮弹的黄铜炮。其余的是中国式的,其中有大量的金属成分,口径很大。”1842年6月在一座军工厂里,“我们看到有10门游击炮队所用的大炮,这种炮车颇似花园里用的大推车,前面有贮藏炮弹的匣子,里面装着火药和小铲子。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边的嵌有王冠的G·R·1826型大炮仿造的,式样完全相同,惟一的区别就是中国字代替了王冠。”。可见清朝仿造当时欧洲口径最大的68磅巨炮,到通常的12磅火炮都能仿制,而且数量不小,质量不低。 发射的弹丸威力方面,清军在战争爆发后不但有进口的或自制的68磅炮弹巨炮,还制造出了发射80磅炮弹的万斤巨炮。在镇江湍山关江防炮台,出土有此时的四种类型的球形铁铸实心弹,最大炮弹竟有80磅重,无疑说明了清军当时在此炮台曾使用了万斤巨炮轰击英舰。而这些也足以说明,清人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去追逐世界火器的发展水平,也证明了清军战败给英军,并不全是武器问题,更多的还是战术和军队体制问题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mpaile.com/post/2728.html发布于 07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