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泰安果园种植户名单,扬州泰安果园种植户名单公示
在农村,你的辈分是什么辈分?你的家乡辈分观念强吗?
辈分,和人的出生一样,自己没有办法选择,人一生下来即是如此,并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可以这样说,辈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,深受辈分文化的影响。
我姓李,全国李姓比较多,我们是其中分支之一,我们的族谱中记载我们这个分支最早是从山东迁徙至今日所居之地,我们目前使用的辈分有十个,我的辈分排在第六位。
关于辈分,我生活中会遇到这些比较有趣现象。
一是同辈份按年龄,其他按辈分称呼。和我一个辈分的,比我小的,我叫弟弟或妹妹,比我大的,就算是七老八十,我也喊哥或姐,比我辈分低,按辈分叫我,晚一辈喊我叔叔,晚两辈喊我爹爹,同样道理,比我辈分高的,我也要这样叫他们。这都不分男女和年龄。
二是出五服,双方父母辈分不对等也不能结婚。五服是指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、自身这五代关系,一个家族中,如果出了五服是可以结婚的,但是双方父母不对等就不能结婚,比如男方爸爸按辈分需要称女方爸爸为叔叔,这样情况,在我们家这边就不能结婚。
三是辈分的影响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这一点,我自己有着切身感受,比如,见面时,晚辈要向长辈先打招呼,吃饭时,也要按辈分做到长幼有序,长辈坐北朝南。由于我的辈分不算低,日常生活中,我还是能享受到很多“特殊”待遇的,这一点,我有时也在心中惬喜。
我的家乡辈分观念强吗?
答案是强。我们家这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中,有着很浓厚的辈分观念。
农村辈分观念为什么这么强呢?这一方面因为辈分有助于拉进人们之间关系,辈分无形之中规范了社会秩序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,社会需要辈分观念。
另一方面,本身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,辈分观念不易去除。
但辈分观念也不像以前那么强了。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比如,现在很多人外出务工,他们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外,对家里的很多风俗习惯没有遵从,他们的辈分观念就不太强。
比如,现在人们观念比较开放,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自由随性,有些从辈分衍生风俗习惯慢慢从人们现在的相处中消失。
总之,辈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它的存在有其社会背景,我们应从中辩证的继承发扬。
这个话题有点意思。
毫不夸张的告诉你,我在我们老家的同姓族人面前就是一孙子,就去年我们一个姓的一家刚好喜得贵子,你猜论辈分我得管这个婴儿叫啥?太太爷!
我这个小“太太爷”的爷爷(比我大八岁)就经常开玩笑说:“以后你们谁在和外人(外姓人)吵架时最好别老提八辈祖宗,因为别人还一句嘴,我就得一哆嗦”。从他那辈儿到我这辈儿还真就出了八代了(辈分大小的认定是辈分分支的人丁兴旺与否造成的)。
去年春节族人们拜年,我们这个姓的人太多,就一家出一个代表都有四五十口子,先从小辈开始,一家一家往上拜,人是越拜越多,没办法就得分成几波来回拜,要不到最后几家辈分高的那家屋里也放不开这么多人呀。
最后为了图一清净,我就耍了单了,我一个人最后到了我这个小“太太爷”家(小“太太爷”刚四个月),当然也是为了多坐会儿,唠唠家常。家里添丁又恰逢新春,我这小爷家自然是双喜临门,他家老少一共五口人,每年都是双拜,先拜老两口,再拜小两口,他家儿子没结婚以前是单独拜。在给小两口拜年时我寻思着小两口加上小孩子就一带而过了,结果是太祖爷使坏,他先把孩子抱走了,等我给小两口拜完了,太祖爷抱着小太爷又过来了,郑重其事的坐在正堂又让我拜了三拜,虽然有捉弄我的意思,但很喜庆,太祖爷还单独给了个红包。
从我的亲身经历你就能看出我们家乡的辈分观念了吧。
或许小编是女人的缘故,对农村辈份的认同感并不强烈。
女人在娘家是女儿,是终究要嫁出去的外人。 在过去如果是开明的父母,会让闺女上几天学,能够学会写个名字,会记个简单的流水帐就不错了,然后辍学回家种地干农活,让出家里的有限***,供给家中的兄弟读书以求搏取功名光宗耀祖。如果是格局小的父母,女孩子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,从小就学会干农活,磨练得家里家外一把手,长大后找个婆家嫁出去就行了。
女人在婆家是嫁过来的外姓人,就象农村果园里的果树嫁接,果穗和砧木融合友好,百年之后族谱上,前面会冠上夫姓,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,这就是女人的一生。以外婆为例,外婆姓张,嫁给了同村的外公姓李,二老归西之后,过年祭祀的族谱上会在 外公名字的后面,缀上小一号的字体李张氏, 其实百年之后,当生命终结的时候 ,只是一捧骨灰而己,名字不名字的,真的不重要了。
而到了新时代,不管男孩女孩,只要爱读书,父母都是全力供给。记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,当时有一位姓王的老师,对我说我们多少年前是一家,你们这一支在十九世上,我们这一支在十八世上,我们是同一个老祖宗发展而来。王老师说的详细,我却听的迷迷糊糊,第一次对家族辈份有个模糊的认识。
回家问父亲,父亲说得明白,很久很久以前,有姓王的亲弟兄两个,从四川迁居而来,哥哥在招远城南的新旺庄安村落户,弟弟就是我们村的这一支,在一开始安村落户的时候,过年过节还去新旺庄给老弟兄俩上坟拜土,后来老辈人逝去,新生代次第发展,才渐渐在各自的村庄形成家族聚居地,不用在除夕夜里,拖家带口去给老祖宗拜年。
年前娘家攥写家谱的时候,崭新的家谱上一目了然,写到父亲这一辈与母亲育有两女一子,明确标写女儿嫁与的村子,夫君的名字,育有几子几女,现在从事行业,第一次看到娘家专人因为自家女儿的血脉亲情,而进行调查心里是暖暖的感动,平时模糊的家乡辈份,开始变得清晰。因此而感到骄傲,祖上从何而来,现在的后人都在何处生活,透过薄薄的几张纸,血脉传承历经几个世纪清晰可见。
家族里一位老姑姑嫁到杨家庄,二十九岁就去世了,当时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。多少年过去了,当年的小娃娃早己经定居新疆石河子市,正在安享退休后的生活。接到老家打过去的电话,在电话里喜极而泣,没想到跨越大半个中国,外婆这一支血脉后人在寻找自己。听到这位叔伯姑姑的故事,小编也是热泪盈眶,同样是出嫁在外的女儿,是相同的感受吧。
自发攥写家谱的人员是王好本先生,严寒酷暑,刮风下雨,从不间断,骑着自行车,走遍南乡,调查王氏后人的来龙去脉,辛苦程度可想而知,没有一分钱报酬,完全是自掏腰包进行调查,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,正因为有这样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后人,形成了家族血脉浩浩荡荡的继承大业,这无形的血脉亲情,让所有王姓后人产生向心凝聚力,由内而外迸发的亲切感,只因我们是一家人。
小编是家在南乡,愿和您唠唠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,您如果喜欢,欢迎点赞、关注和转发,是对小编最大的激励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mpaile.com/post/7415.html发布于 12-03